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祝您福如东海、寿比南山”似乎是对老人们最常见的祝寿词。
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,他们最想要听到的吉祥话,就是祝愿自己能够长寿。
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,希望在世上活的时间久一点,希望自己能给个和所爱之人呆的时间更久一些,这样就能够看到自己子孙满堂,与子女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。
民国长寿老人
无论是信息闭塞的古代,还是如今科技发达的现代,人们都没有办法停止对长寿的追求。
就连以前的皇帝,也都沉迷于对长生不老的诱惑中,不能自拔。
然而,长寿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吗?
如果晚年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,又缺少子女们的赡养,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,那晚年只能孤苦伶仃,独自漂泊,这样看来,长寿无疑是一种折磨。
展开剩余93%周作人
在中国近代就有这样一位作家,他活到了83岁的高龄,却晚景凄凉,终日呆在用木头搭建的小棚子里,只能靠吃臭豆腐和玉米糊,艰难度过他的晚年。
这位作家就是我们熟知的作家,兼翻译家周作人。
究竟为何周作人会过上这样的生活?他的晚年又是怎样度过的呢?
提到周作人,我们可能会不熟悉。
鲁迅
但是,只要提到他的哥哥周树人——我国著名作家和革命家鲁迅,相信所有中国的学生都耳熟能详。
每个人的学生时代,语文课本里都有一位鲁迅。
他言辞辛辣,他说理透彻,他善于用各种暗讽表达自己的心声,让每一位中国的学生都对他记忆深刻。
国家危难之际,鲁迅先生意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,于是坚定地选择了弃医从文。他希望用文章的力量,唤醒广大群众的意识,带中国人民彻底觉醒。
鲁迅和周作人
对于周树人先生的故事,我们耳熟能详,但是他的弟弟周作人,我们却很少提起。
1885年,周作人出生于我国浙江省绍兴市。
作为一家中的老二,他和其他排行老二的人一样,始终得不到父亲和母亲的关心,这就导致周作人从小便极为渴望家人的爱。
周作人的成长经历,受到了哥哥鲁迅的很大影响。
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,他们都只关心哥哥鲁迅,从来不关心弟弟周作人,在哥哥的阴影之下,他养成了性格软弱、不爱说话、沉默寡言、没有自己主见的性格。
周作人和鲁迅
在周作人九岁的时候,祖父因为涉嫌犯案畏罪潜逃。
家里人为了不让孩子受到影响,把周家的所有孩子送到了他们的舅舅家。
在舅舅家度过的几年,是周作人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几年。
几年之后,祖父的风头渐渐过去了,周家人思念孩子,于是又把孩子们都接了回来。
可是等到他们回来,一切都变了,原本繁盛的周家却逐渐衰败,不复往日的繁荣。
鲁迅
又过了几年,鲁迅独自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。
等到周作人长大的时候,哥哥鲁迅把周作人也接了过去。
鲁迅一直对周作人很好,时时刻刻都记挂着他,想要和他一起读书。
在来到南京之前,周作人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学堂式教育。
来到了江南水师学堂,他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在这里,他不仅开拓了眼界,还收获了许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。
周作人
他在这里吃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吃到过的食物,这让周作人大为满足。
除此之外,这里的学习氛围也非常新颖,和之前的传统学堂完全不同。
虽然周作人在这里学习理科,但是由于江南水师学堂采用中体西用,教材基本都为全英文书。所以周作人的英文水平大大提高,这也为他后来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基础。
1903年,周作人和哥哥一同去日本留学。
周作人在日本
其实一开始,周作人想要去英国留学,但是经过鲁迅的劝说,他决定和哥哥一起去日本。
在日本留学的几年之间,周作人不但研究了海军技术,还发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,那就是从事翻译工作。
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翻译的文稿,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,深受读者们的喜爱。
除此之外,在日本留学期间,他还结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——羽太信子。
周作人夫妇和朋友
两个志趣相投、有共同语言的人,虽然身份悬殊,但这并不影响两个年轻人,很快坠入爱河,不久便一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1911年,周作人从日本留学归来。作为国家稀缺的高材生,周作人自然接受了很好的待遇。回国之后,周作人就来到了北京大学担任教师。
在任教的同时,他也参与了很多社会活动。
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便是为新青年运动撰稿,这次活动不仅让他在翻译界名声大噪,更是让他出现在全中国人民的视野中。
回到中国之后的周作人,可谓是混得风生水起,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,他不仅受学生们的爱戴,还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对他翻译的文章赞赏。
周作人
可就是这样高高在上的周作人,最终却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,而变成了过街老鼠,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汉奸。
1939年,对于周作人来说,是彻底改变他人生的一年。
有一天夜晚,一个自称为北大学生的人,来到周作人家拜访他。
一开始,周作人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,可谁料这个自称学生的人,居然是被派来刺杀他的。
周作人
虽然这次刺杀没有得逞,反应迅速的周作人没有受伤,但是这件事却给他的心理蒙上了一层不可抹去的阴影。
此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,北京大学为了保全学生们的安全,决定向南撤离,只留下周作人来看守校产,保护校园内的财富不受损害。
周作人心里自然也清楚,这次刺杀一定是日本政府提出的。
在这次刺杀之前,日本政府曾多次向周作人提出合作,用丰厚的报酬诱惑他。但是周作人心中没有丝毫动摇,没有接受日本政府的任何合作关系。
周作人
可是经历了这次刺杀之后,周作人心里发生了一些变化。从小便性格软弱的他,无法接受三番五次的威逼利诱,思考良久,他最终决定答应日本政府提出的合作。
一开始日本政府提出了要求非常简单,那就是让周作人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长。
周作人认为这个要求无伤大雅,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保护北京大学的校产,所以他欣然接受了这个要求。
周作人(左二)
可是后来随着日本政府的要求越来越过分,周作人也渐渐地无法推脱,最终变成了汪伪政府的特任官。
后来提到周作人,大家都会认为他是名副其实的汉奸。
但是周作人却不以为然,在他的眼里,他顶多只算窃取文化的文化汉奸。
其实作为有骨气、有气节的中国人,在面对日本政府的威逼利诱时,完全可以拒绝他们的请求。
日本投降
但是周作人却被日本政府开出的优厚条件诱惑了,做出了这个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。
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,日本战败。
失去了日本政府撑腰的周作人,也因为卖国罪被南京最高法院进行判决,最终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。
周作人的故事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,人们都没有想到文豪鲁迅的弟弟,居然会走上卖国这条歧途。
周作人被审判
解放战争之后,周作人被保释出狱。
回到北京之后,他像之前一样继续从事翻译工作。
精通中文、日语、英语的他是当时中国不可多得的语言人才,自然有很多出版社向他伸出橄榄枝。
最后,周作人选择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,在这里担任特约译者的工作。
周作人
每个月只要按时交稿,他就会得到200元的稿费,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巨款。
可以说,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周作人的待遇非常优厚。
按照常理来说,出狱之后,周作人不仅没有受到影响,还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,得到了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,那他为什么会过上孤苦伶仃晚年生活呢?
其实,除了在报社的固定收入之外,周作人还会自己在其他各种报刊上,刊登一些小文章来赚取稿费。
虽然他编写的文章不多,但是这也算是收入来源其中之一。
周作人
除了以上两条收入来源之外,周作人还在持续做着翻译工作。
回到北京之后,他也翻译了很多国外的名著,这些翻译的工作也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。
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这些年里,周作人结识了很多好友。
看到周作人晚年生活拮据,朋友们都对他伸出援手,经常会资助他一些生活必需品。
(右一)周作人和朋友
在他们的接济之下,周作人也得到了不少的帮助。
综上所述,周作人有很多可以赚钱的方法,那么为什么最后他只能靠吃臭豆腐和玉米糊度过晚年呢?原因其实非常简单。
首先,周作人一家最大的支出便是医疗支出。
他们一家人身体都不是很好,经常需要到医院看病。
周作人晚年
周作人自己本人也是疾病缠身,每个月需要在医疗方面支出一笔固定费用,积少成多,便是一笔巨大的开销。
其次,周作人本身花钱大手大脚,挥霍无度。
他和妻子都是爱花钱的人,他们一起花钱从来没有节制。
虽然收入很多,但是开销也很大,根本存不下来什么积蓄,是名副其实的“月光族”。
最后,最重要的原因,便是周作人晚年的收入来源被切断了。
周作人晚年
1966年,北京人民文学社停止了对周作人的聘请,周作人一下子便失去了最大的收入来源。
屋漏偏逢连阴雨,在周作人失业的同时,他的儿子工资也被削减了,一家人一下子陷入了穷困窘迫当中。
在特殊时期,周作人因为过去的错误,被关到了一个破烂的棚子里,家里的东西也被搜刮得一干二净。
当时他已经是81岁高龄,本应该安享晚年的他,却吃不饱穿不暖,还会不时受到拷打。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,周作人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。
周作人
再加上生活条件被限制,每天只有十块钱的补贴,周作人只能每天吃着臭豆腐配玉米糊,根本吃不饱,更别提良好的饮食平衡了。
在这个小棚子里,周作人每天面色惨白,双眼空洞,麻木地呆坐在棚子的木板上。
他的双脚因为饮食的原因浮肿起来,长时间的饥饿导致他没有力气直立行走,从外观上看,无异于行尸走肉。
1967年,周作人就在这个小棚子里猝然离世,享年83岁。
周作人的一生浮浮沉沉,经历了无数大起大落,赢过,输过,登过顶峰,坠落过低谷,好像人生的酸甜苦辣周作人都一一品尝过了。
周作人(第二排第三个)
青年时期的他是万人敬仰的北大教师,是无数人心中的榜样,是人人崇拜的语言人才。
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,他的作品能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,这是对于一个译者最大的肯定。
中年时期的他误入歧途,被名利和荣誉诱惑,走上了一条卖国的道路。
不过好在经过一系列事件,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生活也终于走上了正轨。
晚年时期的他历尽千帆,却最终穷困潦倒,被外界质疑、被切断收入来源、被监控、被禁锢,最后只能靠吃一些臭豆腐和玉米糊度过,受尽了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双重屈辱和折磨。
周作人(左一)和鲁迅(左二)
人生反复无常,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下一秒的自己究竟会发生什么事。
我们都在追求长寿,追求长生不老,可是如果晚年失去了往日的风采,每天都过得悲痛欲绝,那这种长寿便是毫无意义的。
趁现在我们还年轻,趁现在我们还健康,趁现在我们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,我们一定要放手一搏,去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不要等到上了年纪之后,回忆起年轻的种种事情,后悔才涌上心头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